位置: 首页 > 阅读空间 > 交流分享 > 让阅读成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省级重点课题“以阅览室为平台,变转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探微

让阅读成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省级重点课题“以阅览室为平台,变转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探微

发布日期:2017-08-10作者:王国文点击:

在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在阅览室(或图书馆)里,面对丰富的语文资源(主要是报刊),“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择不足而读”,培养独立的、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使语文学习从文本向实际生活迁移,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是我们致力于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以阅览室为平台,变转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又称“语文课进阅览室”)课题研究的初衷。

我们今天倡导的学习“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语文课进阅览室”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将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1.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季羡林观点)。学习语文,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语文课进阅览室,回归自然阅读状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

“当一篇篇充满文学气息而弥漫着生活意蕴的文章从眼前进入大脑,我仿佛沉浸在那无比欢乐之中。”

“喜欢那种贴近心灵,在平淡的语气中表现出一种心灵籍慰的文章。无须华丽词藻,更无须感慨、惊叹。有一点令人感动,仅仅一点,也就够了。”……

这是走进阅览室的学生的欣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扑面而来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落落大满的四周书架的包围,静谧的环境,四溢的书香,自由的阅读方式……走进阅览室,学生迅速进入了读书状态,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学生主动感知文章,体验感情,品味妙处,陶冶情操,汲取精华,强化积累。切实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语文素养也就有了保障。

2.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生方式的改变。将语文课堂拓展到阅览室,学生在阅读中与别人(语文老师、图书管理员、同学等)合作、在书海遨游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读书笔记,根据生活、学习需要阅读,借助阅读解决生活、学习问题,合作学习等)。这不仅是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表现,而且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可能。

◎把上次没有抄完的精美语句摘录完,心里踏实多了。看着它们,总觉得是沉甸甸的收获。我感到了积累的快乐。学习就应该不断积累,这样才会进步。以后我将专门备一个本子,用来积累精美词句和典型题目。——学生在阅览室里学会了积累。

◎我对《一滴雨中的水声》(《读者》2003.5A第40页,作者马德)这篇文章的题目不理解。文章是不是在小事中见大道理?另外,文章通篇没有点题,但各个片段似乎都有所隐含,这是败笔还是高明之处?请老师也来读读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览室里懂得了交流。

◎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你去挥汗,也没有什么大事会大到尽了力还不能办到。

——学生在阅览室里悟出了哲理。

学生怀着饱满的好奇心走入阅览室,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时的学习不再由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这不正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所期待的吗?

“‘语文课进阅览室’,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老师该干些什么?”2003年6月13日《光明日报》报道“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时将老师的作用概括为“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导演”。其实,“导演”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角色,更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修养。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凭着浓厚的兴趣,加上高中生已有的基础,组织学生在阅览室正常阅读并非难事。但阅览室里的阅读,虽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它毕竟是语文课,不同于一般的消遣阅读,与茶余饭后的浏览更有本质的区别。不管我们怎么进行教改,都必须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确定为语文素养长久性发展、提高的主线。作为新课程理念中“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教师,自己要认识到位,而且要保证学生也有同样的认识。

“阅览室里的书太多了,我们却不是有时间慢慢欣赏的人。有时今天看这本书,明天又看另一本书,总觉得有点乱。有时为了找一本合适的书要化上很长时间。”

“想想自己进如阅览室以来,似乎始终很盲目,看的书不少,但没有什么实在的效果,顶多一时心动、感慨或惆怅,而后便抛至脑后。有时心里感到空荡荡的,不踏实。”

这是学生对开始阶段阅读的反思。合作者老师当然高兴——难得学生有这样的自主意识和理性的反思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初见成效。同时,看到学生读书急躁、不得要领,我们也感到“语文课进阅览室”任重道远。

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探究了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详见后面实验老师文章)。同时,我们常常通过“读书笔记”来了解学生读书动态,与学生交流。因材施教,既通过读书笔记的交流来完成,又常常单独面谈相授,是我们实验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引导措施。

2.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阅览室里报刊那么多,对阅读内容不加限制,如果学生不读语文方面的文章岂不削弱了语文?——简化头绪,侧重综合和实践,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阅览室里语文课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强化着语文学习。

语文课进阅览室,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这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有个学生在阅览室里读《地理报》,作了这样的摘录:“王维《鸟鸣涧》中‘夜静’而‘月出’,指的是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月亮位于以西的天空,半夜出,中午落。”他此时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也加深了对地理的理解,事实上是综合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常说,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过于强调语文中心,与其他学科隔离,各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无疑将湮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必然导致语文学习的事倍功半。

在阅览室里,在自主阅读、探究阅读中,我们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语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3.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阅览室里“自由阅读”?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实验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也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走进阅览室,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走进阅览室,教师从旧有的教育模式中暂时解脱出来,打开了一扇透视新课标的小窗。同时在引导阅读中不时受到某种思想观念的冲击,获得启示,产生尝试、创新的欲望。

其实,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主动或被动的摄取了一定的新理论,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用起来很难做到得心应手。阅览室里,我们很容易找到较佳的切入点,将头脑中的理论整合和内化,再反复尝试和实践,较快的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实验老师成长迅速。十多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研讨会上交流(本专辑文章作者有相当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仅一两年),在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中获奖更多。实验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高晓荣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走上工作岗位仅四年多的黄善文老师在2008年合肥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第二名……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各方面素质远远也高于一般班级:高考均分一般都在110分左右;2007届高三(4)班64人高考达本科线58人,其中邓子晖高考成绩名列合肥市第20名。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