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阅读空间 > 交流分享 > 走进阅览室 走近新课标

走进阅览室 走近新课标

发布日期:2017-08-27作者:王国文点击:

(写在前面:“语文课进阅览室”是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高中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3月6日合肥电视台、6月13日《光明日报》、6月14日《中国教育报》都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在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在阅览室里,面对丰富的语文资源(主要是报刊),“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择不足而读”,培养独立的、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使语文学习从文本向实际生活迁移,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是我们致力于落实课程标准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活动。

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1.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季羡林先生分析)。因而学习语文,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语文课进阅览室,回归自然阅读状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

◎当一篇篇充满文学气息而弥漫着生活意蕴的文章从眼前进入大脑,我仿佛沉浸在那无比欢乐之中。

◎喜欢那种贴近心灵,在平淡的语气中表现出一种心灵籍慰的文章。无须华丽词藻,更无须感慨、惊叹。有一点令人感动,仅仅一点,也就够了。

这是走进阅览室的学生的欣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扑面而来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落落大满的四周书架的包围,静谧的环境,四溢的书香,自由的阅读方式……走进阅览室,学生迅速进入了读书状态,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

于漪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少读,对语文教育是釜底抽薪!少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语文课进阅览室,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文章,体验感情,品味妙处,陶冶情操,汲取精华,强化积累,切实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语文素养。

2.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生方式的改变。

将语文课堂拓展到阅览室,学生在阅读中与别人(语文老师、图书管理员、同学等)合作,在书海遨游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读书笔记,根据生活、学习需要阅读,借助阅读解决生活、学习问题,合作学习等)。这不仅是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表现,而且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可能。

学生怀着饱满的好奇心走入阅览室,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时的学习不再由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把上次没有抄完的精美语句摘录完,心里踏实多了。看着它们,总觉得是沉甸甸的收获。这使我感到了积累的快乐。学习就应该不断积累,这样才会进步。以后我将专门备一个本子,用来积累精美词句和典型题目。 

                                                  ——学生在阅览室里学会了积累。

◎我对《一滴雨中的水声》(《读者》2003.5A第40页,作者马德)这篇文章的题目不理解。文章是不是在小事中见大道理?另外,文章通篇没有点题,但各个片段似乎都有所隐含,这是败笔还是高明之处?请老师都来读读这篇文章。                                                                                                                      ——学生在阅览室里懂得了合作和交流。

◎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你去挥汗,也没有什么大事会大到尽了力还不能办到。

                                                  ——学生在阅览室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现代学习方式是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语文课进阅览室,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全面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实施,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修养的提高。

“‘语文课进阅览室’,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老师该干些什么?”2003年6月13日《光明日报》报道“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时将老师的作用概括为“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导演”。其实,“导演”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角色,更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修养。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引导学生熟悉阅览室里的图书,“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适应阅览室环境,转变语文学习的思路;与图书管理员合作,指导学生把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在阅览室里的言行举止);辅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从精彩语段摘抄和读书体会开始)……老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是老师在阅览室里的常规工作,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

凭着浓厚的兴趣,加上高中生已有的基础,组织学生在阅览室正常阅读并非难事。但阅览室里的阅读,虽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它毕竟是语文课,不同于一般的消遣阅读,与茶余饭后的浏览更有本质的区别。不管我们怎么进行教改,都必须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发展确定为语文素养的长久性发展、提高的主线。作为新课程理念中“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教师,自己要认识到位,而且要保证学生也有同样的认识。

◎阅览室里的书太多了,我们却不是有时间慢慢欣赏的人。有时今天看这本书,明天又看另一本书,总觉得有点乱。有时为了找一本合适的书要化上很长时间。

◎想想自己进如阅览室以来,似乎始终很盲目,看的书不少,但没有什么实在的效果,顶多一时心动、感慨或惆怅,而后便抛至脑后。有时心里感到空荡荡的,不踏实。

这是学生对开始阶段阅读的反思。合作者老师当然高兴——难得学生有这样的自主意识,理性的反思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初见成效;同时,看到学生读书急躁、不得要领,老师也感到“语文课进阅览室”任重道远。

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选一种最喜欢的杂志阅读,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力争读透,对其中的精彩文章能分析出一二,并能够对杂志作出恰当的评价。我们还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阅读小组,如《读者》组、《思维与智慧》组、《萌芽》组、《小小说选刊》组、《散文》组等。由组长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大家读书、交流、探究,适时创造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力争读透这一“点”,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常常通过“读书笔记”来了解学生读书动态,与学生交流,因材施教既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交流来完成,又常常单独面谈相授。

2.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阅览室里“自由阅读”?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实验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也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走进阅览室,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走进阅览室,教师从旧有的教育模式中暂时解脱出来,打开了一扇透视新课标的小窗。同时在引导阅读中不时受到某种思想观念的冲击,获得启示,产生尝试、创新的欲望。

其实,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主动或被动的摄取了一定的新理论,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用起来很难做到得心应手。阅览室里,我们很容易找到较佳的切入点,将头脑中的理论整合和内化,再反复尝试和实践,较快的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不到一年的实验里,我们实验老师就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探究新课程标准的研究论文。其中,一篇在省级研讨会上交流、一篇获市级一等奖、一篇即将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三、语文本身就是反映并表达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

阅览室里报刊那么多,对阅读内容不加限制,如果学生不读语文方面的文章岂不削弱了语文?简化头绪,侧重综合和实践,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阅览室里语文课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强化着语文学习。

1.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高三学生普遍感到时间紧,不重视语文的现象也司空见惯。但实验班级的学生却对走进阅览室语文课乐此不疲:许多学生实际上已将它延伸到自习课,中午休息时间也习惯性到阅览室读书。原因何在?

20世纪,对课程内容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21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因此,课程标准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性、跨领域学习。

语文课进阅览室,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这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有个学生阅读《地理报》,作了这样的摘录:“王维《鸟鸣涧》中‘夜静’而‘月出’,指的是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月亮位于以西的天空,半夜出,中午落。”他此时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也加深了对地理的理解,事实上是综合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常说,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过于强调语文中心,与其他学科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无疑将湮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

◎每次看《高考》,都对高考多了一份认识。今天得到的收获是,不仅考试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坚强的意志,平时保持清醒,培养坚强的意志更为重要!平时若不能有颗平常心,指望考试时心态平稳,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也未必会是我们。

◎“‘文科综合’是我们平时谈论最多的话题,但又未必有真正的认识。今天看了《高考金刊》中的有关介绍,才明白,原来综合与单独一门竟有那么大的差距:如果一门薄弱,就会拉下其他科。

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特点表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强调的是实用功能。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养成了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给学生个体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

2.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才能形成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用作学习语文的资源,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和激情。阅览室里的语文课,一方面鼓励学生乐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善于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另一方面重视促学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成为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在自主阅读、探究阅读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语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我们今天倡导的学习“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个性割裂的存在。”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4.温立三:《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2002年第9期《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5.温泽远:《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2002年第1期《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6.《新课标: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2002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

7.王景华、范冬梅、厉复东:《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等。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