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务管理 > 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奠基

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奠基

发布日期:2012-11-26作者:root点击:

——合肥十中语文教学树立新学生观与课程观的尝试

语文教育基础课程十二年的改革不能说没有成效,然而总的情况却是难尽人意,“教语文太累,学语文太枯燥,语文教学效益太低”的现状在一定范围内还普遍存在。淡化“双基”的语文课,学生没有得到“保底”的知识;“自主”学习的课堂,近乎放任自流,效果低下;大量拓展的课堂,使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总之,“去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现象也比较泛滥。究其根本原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学生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精当的比喻:“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十中人一贯认为,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语文教学的学生观,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把学生看作“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近年来,合肥十中在科学学生观的指导下,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自觉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管理,确立了语文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语文活动”的课程观。学校树立了大语文的观念,打破了教学完全与学生的生活隔绝的壁垒,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取得了一些收获和粗浅的体会。

一、跳出课本,品尝自助餐

为了提升办学品位,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合肥十中长期坚持“科研兴校”战略,教科研氛围浓厚。

语文教研组是合肥市先进教研组、安徽省模范班组,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研究经验。2005年以“拓宽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觉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市级课题“构建语文学习开放性环境的实践与研究”获合肥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评选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挖掘学校语文课程资源,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有语文真味,真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我们申报了以刘中华老师为组长的省级课题“以阅览室为平台,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课程资源,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激活语文学习兴趣;强调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革长期以来利用语文教材学语文进行接受式学习的单一模式。同时,将语文课堂拓展到阅览室,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谋求语文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性、跨领域学习,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书海遨游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终身学习。

为此,学校编制教学计划时在实验班级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学生到阅览室在老师指导下自由阅读。面对丰富的语文资源,学生品尝自助餐,“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择不足而读”,培养独立的、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使语文学习从文本向实际生活迁移,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怀着饱满的好奇心走入阅览室,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这时的学习不再由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阅读要做读书笔记,主要是精彩语段摘抄和读书体会。各班将学生读书笔记精彩部分整理出来,以“交流平台”的形式相互交流。在这一阶段,王国文老师组织指导的多期“交流平台”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后来,高晓荣老师指导学生根据兴趣和学习需要,选定一种杂志、某种图书专心钻研,以杂志、图书为单位,组成不同的阅读小组。读书笔记在小组内交流,一定时间后整理出来在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在交流的同时重新选择专攻的杂志、图书。为了激发学生抒写的热情,他们开展了一些激趣活动,进行随笔精华以不同形式的“发表”,学生的写作激情旺盛。因此,小小的随笔本,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让他们自由驰骋,尽情挥洒。读与写交相辉映,构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我们还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比如刘中华老师为配合“中秋节”设计了“古月照今尘”专题语文活动。整个活动就是围绕“月亮”这一主题,将全班学生分成“探索月球”“月字演变”“月亮芳名”“咏月古诗”“月亮与神话”“月亮与民俗”“多情的月亮”“月到中秋分外圆”和“月亮的歌曲、MTVflash动画”等兴趣小组。让学生整合、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月亮”“吟唱歌曲”“演讲故事“创作‘新月诗’”“制作‘新月报’”“汇报成果”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感受“立体语文”的无穷魅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吴菊文老师设计了“白璧有瑕”“熟语词典”“诗雨缤纷”“我读名言”“名句选编”“哲思睿语”“资学通鉴”“佳题共赏”“语段精品”“美文管窥”“开心辞典”“咬文嚼字”“校园新语”“他山之石”“书香一缕”“评头论足”“心有灵犀”“世说新语”“雏凤新声”和“牛刀小试”等20个专题,还设计了课题组“专用卡片”“专用稿纸”,让课题研究变得具体实用和可操作。这一做法很快在课题组内推广开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探索出几种较合理的“语文课进阅览室”的课堂模式。有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专题阅读指导课、网络阅览课等。我们提出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基本流程:阅读——指导——实践。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学生主体的自觉性提高了,读书更专心,学习氛围浓厚了,作文内容深刻而有文采了,文章见报和获奖的明显多了。

学生近3000篇文章在报刊发表或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我们整理汇编学生发表过的部分文章,编辑两本习作选:《天空中的雨风铃》和《心路历程》,共计14万字;编辑、内部发行了校报《桃李园》,每学期出刊两期,自创办以来,目前已成功地办了20多期,深得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学生阅读赏析精品集《含英咀华》包括“美文鉴赏”“华章赏析”“ 佳题共赏”三部分也已制版印刷,。

语文组教师二十六篇论文在省市获奖,五位老师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三届实验班级的高考均分成绩高于同层次班级近9.5分。

合肥电视台”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先后专题报道课题的研究情况。课题研究得到了合肥市教研室、安徽省教科院专家的大力指导,课题于20094月圆满结题,荣获全国“十一五”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教学案例被编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校把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研究性学习、职业体验、校报、社团建设等方面发语文老师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合肥市优秀社团,长路文学社承担校报编辑任务,创办文学社网站、文学社博客,培训校园记者,在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文学交流的平台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为了最大限度盘活校内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菜单式系列讲座,供学生自主选择。语文组伍旭清、黄善文等老师的《感受生命之美》、《言语表达与社会交际》、《从武侠小说看中国侠义精神》、《书法与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深受学生欢迎。

对于这些开放性课程的管理,学校设计了可操作性的运行流程,通过学业成绩、艺术表现、读书节活动、作文展示、演讲比赛、辩论赛、学分呈现等多维形式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立足课堂,激活自觉性

    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获得“保底”的知识能力,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我们也要精心经营好课堂这块阵地。

分科评教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师德、教学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各年级评教均分也高达97分,但是“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分总是低于均分。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没有被激活。

苦大仇深的语文老师们也是满腹怨言:新课改理念的确好,但是教学推不动,带扩音器喊破了嗓子,未见效果!

近几年《中国教师报》陆续推介了“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课改发起者们睿智的思考、艰辛的探索与成功的经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也要推进高效课堂实验,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行!

要使实验取得共识,必须要做好铺垫。我历时一月有余,向师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分别和不同层面的教师,分析了语文教学现状,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出语文课改的迫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起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顺从。”如今学生个性十分张扬,早已不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基础学段养成被动接受的惰性已经成为巨大障碍,被动学习已经远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学生自觉意识差,高中课程体系容量大,灌输方式已经过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一轻三重”:思维能力训练轻,思想、记忆、作业负担重。

从教师角度分析,教本来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思维能力训练重,思想、记忆、作业负担减轻”的“一重三轻”的理想学习状态。但学生自主性差,走老路最省事,教就教下去吧。满堂灌——半体力劳动,严重影响了老师身体健康;满堂灌仅仅满足老师们的精神安慰——“反正都讲过了,理解不了也没有办法”……

双向被动的状态使学生失去兴趣,负面景象迭现,教师鲜有成就感,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了身心健康!

我校语文组的教研氛围浓郁,课改是有良好的基础的。在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学校决策层统一了思想,决定语文教学改革先行。明确了合肥十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立足于让学生“动”起来、“点燃火把”、把握四个必不可少要素的基础上,鼓励大家勇敢探索,不设禁区。这四个要素是——课堂目标(学什么)、学生互动(怎么学)、教师点拨(有问题怎么办)、当堂训练(效果怎么样)。

关于分组、互动、展示、教师点拨……实验教师培训对几个关键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发放了《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以及《高效课堂八讲》等资料,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领悟、临帖。

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安排专题理论学习,观看高效课堂录像,共解实验教师困惑。定期发放高效课堂实验师生问卷调查表,组织召开实验老师座谈会,交流心得,共享成果。安排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远赴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山东杜郎口、昌乐二中求学取经。

教育教学开放周安排刘中华等老师上研讨课,执教者先进的理念、全新的课堂结构、学生充满朝气的笑脸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看到了课堂改革使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学期下来,我们欣喜发现大部分实验班级成绩没有下降,有不少反而遥遥领先!学校于82日组织召开了“合肥十中第八届教学论坛”,实验老师代表“回顾经历、分享收获、提出疑难、畅谈设想”。近二十位老师积极参与了自由点评,气氛十分活跃。学校回顾了半年的实践,提炼出合肥十中高效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前提下,确定了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课堂教学 “预习准备——组织教学——目标呈现——交流讨论——分层展示——教师点拨——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的八个基本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我们修改了《合肥十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在《合肥十中校本作业》的基础上,成功编写了《适中·高效》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

在科研成果原有奖励的基础上,划拨专门经费,用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成立课改攻关小组,推门听课,跟踪调查,分析课堂变化,为教师排忧解难。校长室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深入实验课堂听课,关注课改,学校行政会议上干部逐一向校长汇报。

就本学期随机听课的情况来看,虽然困惑不少,比如课时不足,互动有限,但是教师已经明确感受到,在课堂上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言积极了,自信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现成答案了,小组合作“动”起来了,“老师终于找到一些感觉了”……

20126月我校被合肥市教育局推荐上报参加“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评选,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虽然我们是新兵,实验的时间短,体会肤浅,但是“让理念有效落地,转化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显现出理论的价值”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中国有句古话:“滞,则死;变,则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改之路漫漫兮,吾辈需努力。我们在探索课改的奥秘,我们在开辟课改的航道,我们在寻找课改的真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在浇灌课改实验之花,我们将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此文为我校在安徽省第二届语文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上的发言稿)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