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动态 > 诗文互见教一课,春风化雨解单篇

诗文互见教一课,春风化雨解单篇

发布日期:2023-05-11作者:王姗点击:

——记合肥十中第三十七届教育教学开放周语文学科“三新”背景下深度教学研讨课

5月9日下午,合肥十中第三十七届教育教学开放周语文学科“三新”背景下深度教学研讨课在诗华楼学术报告厅进行。活动特邀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中语会理事长杨桦老师现场指导。合肥十中校长姜际龙、教务处主任孙茂东、合肥十中全体语文教师及合肥八中、庐江乐桥中学、肥东城关中学三所兄弟学校语文同仁一起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活动由语文学科主任黄善文、副主任朱珮珮主持。

本次研讨课的课题为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来自十中的谷雯雯老师和来自八中的孟瑞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学贵有疑,谷老师借助预习任务单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问,根据这些疑问设计四个学习任务。首先“由意象入文,寻山村之韵”,展示学生阅读感受;其次“细致析文本,依次解疑难”。谷老师抓住“鼠麴草”“尤加利树”两个重点意象,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提供冯至《十四行集》中相关诗句,进行对比阅读,诗文互见,总结提炼出二者的象征意义,前者是“平凡中孕育伟大”,后者则是“崇高、奉献”。对于“奉献”这一点,谷老师依据文本,引入上世纪40年代南洋华侨回国抗日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令人耳目一新。任务三是“寻历史之声,追生命关联”。理解文章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正所谓“知人论世”,谷老师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山水·后记》相关语句,使学生对本文理解更加深刻。作业设计——为身边校园美景写作小诗或散文——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第二节由孟瑞老师执教。一张合肥历史文化遗迹三孝口石碑的照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孟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首先是“整体感知,初寻‘山路’探山村痕迹”,其次“细读文本,再识‘草木’品山村余韵”。孟老师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文中自然风物的特点、想象及给予作者的生命滋养,如小溪、鼠麴草、彩菌、尤加利树、麂子等。随后展示学生根据原文片段改写的短诗,让语文之美绽放出耀眼而温暖的光,诗意如小溪在书华学子心中静静流淌,也深深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最后“掩卷沉思,三问‘无名’悟山村意义”,孟老师借助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无名风景”对于他的意义,思考文学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


两位老师的课虽是异构,但是也存在不少共同的优点,令听课者受益良多。例如,对文本细读都颇为重视,在教学中引入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相关诗句帮助解读文本,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读写转化等等。

评课阶段,杨桦老师作《新课程视域下的单篇作品教学——兼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杨老师对谷雯雯老师、孟瑞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对“视域”概念的阐释开始,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有确切意义上的单篇文章,置于一个“视域”之中(新课程 大单元),教学中如何把握。杨老师引用唐建新《重读程翔先生的<“单篇教学”不过时>想到的》、向浩与文《留给单篇阅读教学的时间还有多长》两篇文章,将老师们关于新课程视域下单篇教学的困惑与问题呈现出来。具体这么做呢?杨老师从两个维度详细解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一是作为单篇课文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解读,杨老师从语言、问题、结构、重点和主旨、表达特点等角度,立足文本,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细读的魅力与深刻。一是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单元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功能,杨老师从单元提示、课后学习提示等角度示范如何把握课文,给大家颇多启示。

揆诸当下,单篇文章的教学的的确确出现“弱化”“边缘化”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拨乱反正其实并非刚刚开始。202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在《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文末说“当大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能够守正——继承传统和经验,不能大刀阔斧推倒重来。”并强调了对待单篇经典,“细读文本原本就是应有之义”。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在2022年初的首届语文教育大会上表示,群文学习不能完全代替单篇的教学,这二者各有所长,要看具体课文的情况,还有教学任务的需要。今日杨桦老师指出,单篇课文具有承载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最佳功能。最佳是指,单篇课文可实实在在将单元学习任务群内容“落地”。单篇的最佳解读,可以有效诊治当下大单元教学的“浮泛”问题。

朴素的语言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谷雯雯老师、孟瑞老师的话语对于学生是春风化雨,杨桦老师的讲座对于听课老师们亦是春风化雨。研讨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与会老师们载着满心收获于夕阳下归去。


(撰稿:王姗 审稿:朱珮珮 统稿:教科所)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