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科建设 > 语文学科动态 > 取道名师得新法 沉浸教学共实践

取道名师得新法 沉浸教学共实践

发布日期:2024-12-20作者:刘峤峤点击:

——记刘峤峤语文工作室十二月交流学习活动

2024年12月13日下午,刘峤峤语文工作室一行驱车前往合肥九中,加盟参加安徽省宋玉荣名师工作室活动。本次活动以“语文学科沉浸式教学实践活动”为主题,聚焦古典文学经典,探索语文学科沉浸式教学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活动首先由谢发茹老师带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人物专题阅读课。她将目光投向长篇小说中典型而鲜活的人物,深度剖析王熙凤,引领红楼阅读。接着由张素芳老师执教《史记》名篇《屈原列传》以句式分析为核心,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屈原的生平遭遇、人物形象及人生价值。

这两节示范课,与刘峤峤语文工作室目前主持课题关注“整本书阅读”和“文集类阅读”等关键领域紧密契合。鉴于对课题和这节精读课的思考,本工作室的成员在课题研讨中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红楼梦》是高中整本书阅读初始的起点,更是叙事型书目习得阅读方法的关键阵地;工作室在研课题实践中的两个选本都关乎“叙事”阅读。其中谈到对整本书阅读“怎么教”这个宏观话题的思考,有老师表示谢发茹老师的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学生面对一本文学巨著无从下手时,她先和学生交流“为何没有读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谢主任的教学采取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让学生模仿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朗读王熙凤的语言,揣摩、补充王熙凤的语言,整节课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谢老师的这节课也极具启发意味。善于援引和组织资料,展现出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致分析与深入解读。她聚焦小说中对王熙凤的外号、出场和肖像的相关细节描写,关注补笔,引用脂评,赏析人物形象。在学习名家批注之后,设计活动,让学生圈点批注,自主赏析,模仿脂评进行批注,并与脂评对比,学练结合,当堂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知识串联,方法铺垫,水到渠成。本节课师生互动相得益彰,阅读氛围馨香四溢。

如果从一个宽泛的角度来说,《史记》可以归为史传“文集类”一类,《屈原列传》是《史记》“百二十篇”中的一篇。读好经典“一篇”,得法得要领,对文集类整本书的阅读将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我们工作室的老师在分享听课感受时有一个共识,认为张素芳老师以“《屈原列传》中的被动句”这一个主问题撬动整个课堂,成为高质量的、立意深远的课堂教学的牵引机。由此牵引出屈原“任”“疏”“绌”“迁”“投”的命运轨迹,概括出屈原忧愁幽思的不幸遭遇。任务二中,张老师请学生将描述屈原的被动句转换成主动句,思考动作的发起者,进而找出隐藏人物,自然而然地总结归纳屈原悲剧的诱因,体现其重浊独清的生存环境,彰显其志高行廉的伟大人格,言文相融,妙趣横生。以被动句这一主问题切入,既新颖独到,又契合屈原遭受迫害的人物命运,立意深远,引爆并驱动了课堂。这节阅读课可谓是诵读声朗朗不断,探究路意蕴无穷。

工作室活动的价值在这次交流学习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它像是通向丛林深处的一个轨道,我们因为对一个教学问题共同的兴趣,采取专题教学、理论深研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形成一种链接,突破的年级教学程式,不拘泥于以校为单位,将教材教学、校本课程和课题项目联动起来;互相激发,携手共进。


(撰稿:刘峤峤 一审:贾秀云 伍旭清 二审:丁聪 三审:顾从容 稿件来源:刘峤峤语文工作室 教科所)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