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阅读空间 > 阅读动态 > 学校新阅读:课程,让阅读随时发生

学校新阅读:课程,让阅读随时发生

发布日期:2023-05-30作者:王国文点击:

王国文、伍旭清、何宏林老师撰写的论文《学校新阅读:课程,让阅读随时发生》刊载于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文汇》2023年第4期,入选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基础教育》2023年第5期“好文共享”。


学校新阅读:课程,让阅读随时发生

王国文 伍旭清 何宏林

社会转型时期中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和理解价值取向,都要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全民阅读成为社会需求。对学校而言,阅读是所有教育的第一基础,中小学生正处在阅读的黄金年龄,全民阅读叠加课程改革,学校教育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力的培养和提高呢?聂震宁希望把全民阅读活动做成一种有组织、有形式、有内容的文化样式。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升学压力依然很大,结合学校学习的环境,不改变课堂学习的方式,自然延展、生发出相关阅读课程,建构起多维度的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自然地渗透到学校的育人管理体系中,就可能形成能操作、有实效的学校新阅读样式。


一、聚焦课程资源,实现阅读新启蒙

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这给阅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阅览课程资源,且便于开发和利用,应开发图书馆阅读课程资源,让语文课走进阅览室,每个学生就都有了“阅读课”。

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自主阅读丰富多彩的杂志,这就是“语文课进阅览室”。以学期为单位,“语文课进阅览室”规划4个阅读阶段:⑴ 自主浏览。学生走进图书馆,适应图书馆阅读环境,熟悉阅览室杂志,凭兴趣浏览自己喜欢的杂志。⑵静心阅读并写读书随笔。学生自由选择杂志,静心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实现读写一体。⑶分享阅读感悟。读中有听说,听说促读写,在交流分享中寻找志同道合的阅读同伴,进行合作阅读。⑷精读深思。选最喜欢的一份杂志精读,力争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丰厚的成果。

走进阅读室的语文课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室,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学习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极具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阅读课上了课程表,每周1个课时,一学期18个课时,高一高二两年就有72节阅读课,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有了保证,就可能在心里播下读书的种子。

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阅读课程,实现由阅读“课”到阅读“课程”的转变。聚焦图书馆期刊的阅读资源,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开发“语文课进阅览室聚焦课程”:⑴学生对所选择杂志中精彩的文章力争读透一点,并对杂志进行整体评价;找到兴趣相投的阅读同伴,阅读同一种杂志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交流碰撞。⑵老师设计哲思睿语、佳题共赏、雏凤新声等10个阅读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个或2个专题,精读其文,摘抄精华,做些积累,写点感悟。⑶展评。统计阅读量、交流阅读笔记、参与图书馆活动、学生互评、老师和图书管理员评价等,让学生的阅读“看得见”,阅读成果被知晓。

也可以综合教材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要等开发个性化的“语文课进阅览室辐射课程”,将教材阅读资源和图书馆阅读资源融合。即以某个学期语文学习内容为源点,对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多维度拓展与延伸,开发出校本阅读课程,这是教材内容向课外读物的“辐射”。

图书馆阅读课程资源的以“课堂化”“课程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阅读载体,增强了学校阅读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使阅读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开发阅读课程,占领课程改革新高地

全民阅读的基调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需要公民有相应的阅读兴趣、素养和能力,这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整本书阅读一脉相承,同频共振。但学校教育中的“整本书阅读”,不是有些人理解的“读整本的书”,而是教学生怎样“读整本的书”。

整本书阅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读整本的书”则无定、无序;整本书阅读是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环境内进行的,“读整本的书”则可在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是有相对内涵、有边界意义的教学策略,是特定人群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它是通过整体性的阅读来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综合素养的阅读活动。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明白,鉴于整本书阅读的计划性、统整性、深刻性,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整本书阅读课程迫在眉睫。

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要求是“读懂”,“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①,整本书阅读要“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②。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原则,我们开发了“读懂《乡土中国》”校本课程(见表1),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第一个整本书阅读。



1.整体把握,通读全书(第1~2课时)

整本书阅读要有宏阔的整体把握能力,其突出特点是“整”。相较于单篇,整本书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如序言、目录、编排、后记等等。第1~2课时运用“读懂序言、后记”“制定阅读计划”等阅读策略,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乡土中国》的整体印象,激发阅读期待,并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完成全书的自主通读全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循序渐进,读懂单篇(第3~6课时)

学术著作阅读的基点是对各篇的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乡土中国》收录了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乡村社会学”时的14篇讲稿,第3~6课时将全书14篇文章分为4个部分,运用“把握关键语句”“抓住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内容提要”等阅读策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读认真读完全书,在理性的思考中体验到别样的阅读愉悦。也借14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并把握学术著作常用的阅读策略。

3.读懂全书,学以致用(第7~9课时)

读懂了每一篇,还不能说读懂了全书。要真正读懂全书,必须在逐章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层面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全书的知识体系,并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解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7~9课时着眼“统整”,运用“梳理大纲小目”“关注研究思路”“开展调查访问”等阅读策略,有效实现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及整体建构,并学以致用,从而实现真正地“读懂”。

这三个阅读维度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并列关系,而是递进的,在逐层推进的阅读中深入理解《乡土中国》。学术著作往往集中解决或研究某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往往不是一个作者或一本书。本课程设置的“学习资源”等栏目,将拓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广泛阅读与《乡土中国》相关的资料,从而真实深入地“读懂”。对学术著作有情怀的同学,特别是高二、高三选修该课程的,可以对《乡土中国》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激发阅读学术著作的潜能,落实“注重学习‘点’的深度”③的选修课程要求。

“读懂《乡土中国》”高中生全员选修:高一学生选修,可以在阅读策略的引领下读懂《乡土中国》,顺利完成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高二高三学生选修,可以对《乡土中国》进行专题研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进行个性化阅读、差异性学习,激发阅读学术著作的潜能,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读懂《乡土中国》是我们开发的众多阅读课程之一。用阅读课程将阅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打破传统阅读孤立存在的局面,关注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整合学生社团,建构阅读活动课程化体系

无论是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阅读育人原则的贯彻,学校教育中的阅读都不是一个语文学科能承担的,也不是课堂能承载的,更不能把教师当作学校阅读的主体。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生活开放度增大,个人社会化程度随之提升,传统意义上的少部分人追求顿悟的精阅读已经多元化阅读方式所取代。“众读”方式的社会化阅读已经不只是读书,还包括感情交流、切磋研讨、携手共进。一个人独自用心阅读是需要的,许多人聚集起来快乐的阅读更是发展趋势。所以,采用“众读”方式,组建阅读群体,并开展阅读活动在学校阅读中尤为关键。

“承袭人文精神,秉承青春风骨;品读百家之文,共伐文学之舟;独抒个人性灵,实现读写一体……作为合肥十中阅读社团之一,长路文学社要让文学‘实’起来,要让阅读‘活’起来,让我们的人生‘厚’起来。”

学生社团,因为有政教处或团委等行政部门管理,在绝大部分学校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对此进行自然延伸,整合出学生阅读社团,或给学生社团注入阅读元素,学校的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就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读书社、悦读社、朗诵社、文学社、戏剧社、辩论社、红学社等阅读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的阅读就一下子鲜活起来了,阅读随时发生就了保证。

全民阅读需要阅读活动、交流分享,学生的阅读也一样。有了阅读社团,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就有了支撑。读书活动能提振一个人持续阅读的信心,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阅读力。组织阅读活动,参与交流分享,能让学生收获远远超出阅读本身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提振。

阅读活动需要有计划性、统整性、成体系化、常态化。在阅读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借助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相关机构组织的各种阅读创作活动,每年4月份开展“阅读分享季”活动、10月份开展“阅读创作季”活动。12月份左右举办读书节……诸多具体阅读活动,点点相连,形成阅读主线,加上图书馆组织的读书活动、班级或老师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个人阅读等,从而建构了“阅读活动课程化体系”(见图1),实现阅读常态化。立体化、课程化的阅读活动确保全校学生参与,让阅读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

图1阅读活动课程化体系

处于“阅读活动课程化体系”末端的读书节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和展示,兼及一年度阅读工作的回顾、总结和表彰。2022年我们举办了以“阅读文明,涵养秉性,践行价值”为主题的合肥十中第22届读书节,并将之开发成阅读活动课程:

课程目标: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三新”课程实施,践行立德树人理念。⑵理解中华传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和重要影响,领悟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来追求全方位发展与进步的国家层面“文明”。⑶借助阅读的自我教育功能推动学生价值观的自主构建,完善自我评价走向精神自律,促进自我发展,达成心灵净化。⑷探索课外读物的使用,推进价值阅读,引领师生将追求文明之光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

课程内容:⑴聚焦文明多样性。围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制度文明等,推荐阅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科学、艺术等经典著作。⑵探究跨学科阅读。研究并实践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化学、技术、体育等多学科融合阅读。⑶融合课内外阅读。用核心价值引领阅读教学,挖掘教材中的“文明”并拓展到课外,开阔阅读视野,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⑷开展立体化活动。阅读社团及名师工作室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呈现有长度、有高度、有宽度的立体化,深化全民阅读。⑸形成学术性成果。落实“基于核心价值引领的经典阅读区域推进”和“基于教材和课外读物的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读书节”期间,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聚焦“文明”,引导学生阅读《西窗法雨》《文明之光》《数学与人类文明》《体育文明探究》等书籍,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践行跨学科融合阅读。在阅读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命。如何打开学生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何从过度关注“分”走向关注“人”,关注人的“素养”,关注人的“精神发育”,是基础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阅读兴趣缺乏、习惯养成滞后、阅读量不够等有密切关联。基于阅读在高中困境的追问思辨、实践反思,我们以日常教学为基点,以教材为支撑点,以图书馆课外读物为突破口,利用社团活动,整合校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阅读课程,摒弃低效的阅读环节,突出阅读教育的理性和逻辑性,探索实践可操作有实效的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学校阅读样式。

阅读课、阅读活动、阅读课程、课程化体系,教材、课外读物、整本书,课堂、图书馆,阅读社团、阅读资源……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既可全套组合,也可部分组合,还能单独实施操作。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化、结构化、序列化建构,就形成了“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学校新阅读课程化体系”。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②③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撰稿:王国文  审稿:伍旭清  统稿:教科所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