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阅读空间 > 阅读动态 > 把握关键语句,抓住核心概念

把握关键语句,抓住核心概念

发布日期:2023-09-21作者:王国文点击:

——读懂《乡土中国》第1-7篇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王国文 王姗 李贝 孙静

阅读内容

《乡土中国》前七篇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篇文章为第一部分,这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和基础,乡土社会一系列特性(包括社会格局、道德教化、家族构成、礼俗秩序、理讼方式、权力结构等)皆缘于此。后四篇文章为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结构、私人道德和基本社群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讨论了“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在前七篇中,“差序格局”和“家族”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维系乡土社会“家国天下”存在的核心力量,没有它们,就没有乡土中国。

阅读《乡土中国》前七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有:能够读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视野;把握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增进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

把握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是能提示语段主旨或概括主要内容的词语和句子,在语段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表达方式相同的语段中,关键语句往往分布在开头、结尾或中间;多种表达方式混用的语段中,议论、抒情性强的语句是关键。阅读时,把握好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带动整体阅读。

示例: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批注:说话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有很多辅助表情可帮助传达情意。)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批注:文字是间接接触,在“熟悉”的社会是没必要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文字下乡》第10-11段

抓住核心概念

费孝通说《乡土中国》“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概念”“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因此读到概念,我们要停下来思考;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顺手圈划概念和相关语句,读完全书把它们排列在一起,就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

示例: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批注:作者通过与西洋团体格局对比的方式来论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批注:作者没有对“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而是用水的波纹这一形象比喻指出其特点:以“己”为中心,有差等地向外推。)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第7段


阅读任务

任务1: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

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说,《乡土中国》要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读了第一篇《乡土本色》,你是否有了初步答案呢?读完《乡土中国》前七篇,你是否能有条理并简要地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呢?

名师点拨:

阅读学术著作要有“预期”,“何为乡土社会”是《乡土中国》的核心问题。《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居住着中国绝大多数居民、进行小农生产的广大农村。《乡土本色》论述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乡土性,农民讲究长久定居,安土重迁,乡土生活富于地方性。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是一个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伸缩自如的、有差等的“差序格局”,传统乡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人们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有着矜待和保留,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

任务2: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

阅读学术著作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把握核心概念是阅读《乡土中国》的钥匙。《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将西方社会中的事实与中国乡土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请梳理《乡土中国》前七篇中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圈划书中概念时,要注意它是在哪个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圈划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论述的关键语句,并进行批注,说说自己对概念含义的理解。


名师点拨:

费孝通善于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前7篇文章中存在对比关系的指称乡土社会和其他社会的概念主要有:“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面对面的社群”和“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和“团队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和“团队道德”,“小家族”和“家庭”,“男女有别”和“两性恋爱”等等。找到这些核心概念后,结合作者的论述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概念的含义及特点。例如,从第四篇《差序格局》中找到水滴的比喻,阅读理解后在旁边批注:差序格局是指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第关系。其实,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就是在理解作者观点,把握乡土中国的社会特点。

任务3:关注《论语》引证

为了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说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引用了大量外国文献,也征引了大量中文文献,其中对《论语》的引用就多达数十次。其实,费孝通不仅利用《论语》印证自己的观察与经历,还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日常社会以及自己熟悉的社会学学说等视角来阐释自己信手拈来的古代经典,并使之获得了当代新生。你能写一篇短评,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名师点拨:

本阅读任务意在引导同学们从引用文献的角度深化对作者观点和重要概念的理解,把握本书的论证逻辑,同时也增进对《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再论文字下乡》引“不知老之将至”(《述而》)描述乡土社会的定型生活;《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将《论语》不同篇章里对“仁”和“忠”的解释进行对比,论证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系维在私人关系上的……

任务4:梳理并分析典型的“中国的事实”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说:“我在这本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请带着问题跳读《乡土中国》前七篇,梳理所援用的典型的“中国的事实”,着重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现象的,并分析这些“事实”分别说明了乡土中国哪个方面的社会特性。

名师点拨:

本阅读任务意在引导同学们从“中国的事实”的角度读懂一篇篇文章,把握乡土中国的社会特点,理解费孝通先生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

《乡土中国》中所援用的典型的“中国的事实”很多,如:作者在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如乡下的孩子会捉蚱蜢,教授的孩子会识字(《文字下乡》);自己的生活经历,苏州普通人家往河里倒垃圾(《差序格局》)……费孝通驾轻就熟,百姓生活场景乃至细节顺手拈来,让深入的理论和学术思考接通读者的日常经验和感受。

阅读分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的洪流正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从乡土本色走向现代化,但《乡土中国》中的“落叶归根”“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圈子”等概念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人说,逢节归乡,人情冷暖,乡土社会的特征在当今时代也并未改变;也有人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种种改变使时代已然换面……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阅读《乡土中国》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乡土社会”烛照现代生活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高二(33)班  黄奕


初读《乡土中国》,我总是怀疑:时代远去,世事变迁,乡土社会的印记随着时间一并消逝了吗?

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费老的笔下是个“面对面的社群”。同耕一方地,共饮一井水,熟悉到“不但文字是多余的”,甚至“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整个社会是熟悉的,静止的,稳定的。而现代社会,似高速路上的车流,你追我赶,不断变换着车道。整个社会呈“布朗运动”,片刻不停地在流动,地缘似乎不存在了,甚至整个世界也变成了“地球村”。

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是较为单一的“差序格局”,“圈子”和边界单调而清晰,几乎是一“局”定终生。但现代的社会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所在的“圈子”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差序格局仍在,但更多的是因利益关系和现实需要而形成的动态的“团体格局”,既不固定,也不长久。

乡土社会里的人因为“圈子”小,“面对面”,格外注重个人信誉和口碑,相互之间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共同聚居在一处,家长里短,相亲和睦,彼此信任,以至于契约和法律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在现代社会里,很多时候人们相互设防,得用“签字”“画押”来确保诚信。

乡土社会里,“终老是乡”“少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生活常态。但现代社会的人们,迫于生计,奔波四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日趋严重,“常回家看看”成了幸福的愿景。

时代在发展,进步与弊端同在,我们怀念“乡土社会”里友善、淳朴等优良品质,也不否认社会进步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还要满怀希望,相信“乡土社会”依然在深刻地影响当下。

现实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与“差序格局”中的“口口相传”似乎相通;“求稳怕乱,安居乐业”,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呢?“诚信友善”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不信神佛信祖先”的信仰体系,不崇洋媚外的民族筋骨,吃苦耐劳的农耕文化,寄寓乡土情结的方言俚语……共同凝结成中国源远流长、永不消失的民族魂与文化精神,烛照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